admin 發表於 2023-7-12 00:13:34

茶之路——印江股份制龍頭企業統領茶產業跑出加速度

印江的茶路,是連綿一鄉兩街道十四鎮的“三園五帶”。

印江的茶路,是股分制龍頭企業統領抱團的產業大聯盟。

印江的茶路,是從摳“鹽巴錢”到抓“大票子”的經濟大轉盤。

......

春風扶綠翠芽香,歌聲繚繞採茶忙。四月,印江自治縣各處的茶園生機勃勃。在紫薇鎮田家灣村的茶園,一雙雙靈巧的手在茶壟上跳躍,翠芽歡快地飛入茶簍。

迎著晚霞,站在田家灣村口,望著滿載而歸的村民,村黨支部書記田仁德感伤:“今是昨非啊!”

田家灣村位於世界天然遺產地梵淨山腳下,發展生態茶葉理應有前途。但是,過去一段時間裡卻異常尷尬。

“家家戶戶都種茶,全村茶園面積至多時候達到1000多畝。”田仁德說,種茶的時候大師都興致勃勃,茶園是群眾增收的期盼。

但是,茶葉成園要3、五年,期間的收入哪裡來?管護資金怎麼辦?墨绿賣給誰?系列問題如考卷擺在田家灣群眾的眼前,發展,談何轻易!

一秋之變,棄管的棄管,復墾的復墾,愈甚者刨掉茶根種上了玉米......兩三年光景,田家灣的茶園僅剩600畝,雜草叢生,群眾積極性一度低迷。

“往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是整田或種玉米,等活兒都忙完了,再摘點茶葉搞點鹽巴錢。”村民田麗蓉回憶,之前鎮裡沒有加工廠,跑很遠的處所去賣墨绿,不僅被殺價,還雲林找小姐,拿不到現錢。

茶,只是個副業。

有類似設法的村民不在少數。農時裡沒有“茶季節”的觀點,日程裡也沒有採茶的放置。無事可做時,大伙兒才想起弄點“鹽巴錢”。

茶,終究還是能換錢的。2017年,紫薇鎮裡建起了加工廠,面向全鎮收購墨绿,為田家灣村帶來了但愿。

“墨绿有了賣處,但结果還是不抱负。”村民甘朝魁遺憾地說,當時各賣各的,東一家,西一家不可氣候,本錢高。他的6畝茶園沒有錢管護,墨绿下樹未几。

看到了效益,卻沒有收益,大伙都憋了一股氣,誰都不願放棄這塊“雞肋”。但制茶、管茶、品牌打造等專業的技術活兒,對平凡群眾來說太過“復雜”。

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轉機出現在2018年,田家灣村裡建立互助社,流轉了群眾的茶園基地,對採茶、種茶、管茶進行統籌办理,本村和四周的群眾成為了基地裡的打工族。

2019年8月19日,中國共產黨印江土家属苗族自治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印江自治縣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 年—2020 年)》,印江茶產業迎來裡程碑試的變革。

由龍頭企業引領、21家區域中間企業參與的抱團發展模式正式構成。龍頭企業供给資金、技術和營銷支撑,依照“統一標准、統一管護、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市場”的请求,指導專業互助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小微企業、茶農)標准化生產,推動印江茶向規模化、標准化、地標化發展。

“通過抱團,我們融資了1.2億元,支撑全縣21家區域中間企業。”貴州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傳福暗示,作為龍頭企業,本年為區域中間企業供给了周轉資金4600多萬元,徹底解決了企業在茶園基地办理、墨绿收購、設備升級更新等過程中的資金周轉難題。

“有了周轉資金,我們三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產能比原來翻了一番,加工的6000余斤翠峰干茶全数銷售到宏源公司,僅僅採茶工資就付出150多萬元。”4月3日,印江自治縣梵淨貢源茶業有限公司法人代方軍對近期的生產加工進行了簡單盤點。

本年,貴州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買通兩個市場,線下通過10家加盟連鎖實體門店和超市銷售茶產品﹔線上開辟了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電商平台,而加工的低端茶在非洲等市場倍受青睞。今朝,線上娛樂,統一收購的3萬斤翠峰已被訂購一空。

解決了銷售的焦點問題,中間茶企便可開足馬力生產幸運飛艇,。“依照五個統一的標准,我們對區域內的茶葉基地、管護標准、採摘標准、加工技術等進行指導培訓,各小微企業送來的墨绿應收盡收,保障價格。”纏溪鎮銀輝茶葉有限公司法人田景兵介紹。

比年來,印江緊扣“茶產業晋升三年行動計劃”,搶抓“生態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機遇,依照“五帶三園”公道结構茶產業,結合產業發展八要素请求,以“股分制龍頭企業+區域中間企業+微型企業”的組織方法,促進了茶產業基地、品牌、加工、質量、效益的同步晋升,改變了以往重復建廠資源浪費的現象,破解了技術、品牌、包裝、市場等發展過程的瓶頸。

“專業人辦專業事兒,現在我們全縣的茶葉生產達到歷史上最佳的程度,也是我們群眾收益最佳的程度。”印江縣農業農村局茶產業中間副主任楊正軍介紹,印江縣通過技術培訓、斗茶比賽和茶事活動提高茶葉品質,進一步拓展了市場,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實現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據领會,全縣256家小作坊正快速整合資源、優化組合向中間企業靠攏。“我們預計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來整合茶產業資源,確保茶園基地的互助發治療高血壓中藥,展全覆蓋,實現產業產量產值的成倍增長。”代傳福暗示。

今朝,印江以“梵淨山”冠名的地舆標志性茶產品,融入了梵淨山生態、書法文化和長壽文化元素,為打造這個傳統品牌,創建了出口茶葉質量平安體系,對全縣茶葉的產前、產中、產后嚴格執行技術標准,將茶的色、香、味、形做到了極致。

茶,成為印江“2+N”主導產業。

“1斤翠峰茶有4萬多顆茶芽,採下一顆翠芽就是1分錢,隻要肯來,滿山都是錢。”楊柳鎮茶葉種植大戶李國遠對茶產業發展的未來充滿了信念。

清明前採茶季節,印江的茶山上人頭攢動。周道芬是纏溪鎮建檔立卡戶,從旅舍溝村到湄坨村來採茶,怕耽誤時間,吃住在茶廠,天天領10元的糊口補助,60多歲的她,天天能採2斤多墨绿100多元收入。她說,“隻要肯干,吃穿不愁。”開朗的笑聲回蕩在茶園裡。

“自家的27畝流轉出到互助社,每畝200元房錢能收獲5400元,採茶務工能掙15000元。”田麗蓉掰起指頭算起了賬,她說:“種茶,中!”

革故更始促發展,驅疫病褪顯生機。萬畝茶園,生態打底,勤奮作筆,彩衣舞動,景丽人富。穿行山川茶園,感觉鳥語茶香,踏綠色玉帶,邁鏗鏘步调,赴小康盛世!(王忠波 謝開富 陳繼)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之路——印江股份制龍頭企業統領茶產業跑出加速度